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理财 >

看点:银行理财净值回升,投资者态度也变了……

2023-01-07 06:08:02 来源:中国基金报

见习记者 马嘉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受债市回暖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净值止跌回升,逐渐收复失地。在此之中,投资者情绪也普遍出现较大缓和平复。据本报记者从多数投资者处了解情况来看,普遍表示愿意尝试去继续持有。此外,业内多数表示,当前银行理财的赎回压力“至暗”时刻已经过去。

投资者态度悄然转变

据购买了银行中低风险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张萌(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近期,其此前购买为期91天的浦银理财“季季鑫”2号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较大回升。“现在,亏损已经到千元以内范畴,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照此趋势发展,还是愿意尝试去继续持有以待收益。”

然而,仅相隔20天前,彼时的张萌还寄希望于通过加入理财维权群,甚至通过“组团”去银行网点投诉抗议的方式要回其“亏损”的收益。究其原因为,其购买的“季季鑫”2号理财产品属于R2等级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而自其10月中旬购买后,没过多久便持续出现亏损,短短几周内不仅此前浮盈归零,甚至本金也亏损高达几千元,实在颇为有些意难平。

据了解,“季季鑫”2号理财产品公示的年化收益率为3.29%,较低风险。截至2023年1月5日,该产品单位净值为1.080666,从趋势来看,自去年12月末触底后,近期逐步回升。

回顾2022年,银行理财可谓遭遇多轮的“破净潮”。据方正证券不完全统计,从10月末至11月15日,仅短短10余个交易日内,市场上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有超过2600只净值下跌。从全市场来看,截至2022年11月20日,近1周总回报为负值的银行理财产品超过1.3万只,占比近四成,有2000余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而此也让理财投资者倍感煎熬。

据本报记者观察,去年11、12月份,银行理财销售人员普遍反映,彼时接到关于理财投资者就产品亏损问题的咨询数量不断攀升,“基本每日打开手机就是几十条客户的相关咨询。”

甚至,当时理财公司还遭遇到“赎回潮”的尴尬局面。例如,在11月16日,招银理财的一款短债类理财产品便因巨额赎回而触碰到赎回上限,一度被暂停赎回。

不过,这种情况在近期得到逆转。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5日银行理财净值更新,全市场跌破净值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1011只,已经从此前超2000只理财产品破净潮中有所“回血”,这也意味着本轮理财产品破净中,已经有近千只产品收复失地,回归到面值以上。

而从银行理财投资者情绪来看,也得到颇多修复。多位消费者对本报记者坦言表示,近期所购买的产品收益涨幅可观,待到产品赎回之际不排除会继续坚定购买。不过,也有在此前被“中伤”的消费者表示,对银行理财的净值产品心存畏惧,后期仍希望尝试大额存单等产品。

春节前后有望规模回升

多数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赎回”高峰已过。展望2023年,经过前期调整,债市有望呈现修复式上涨行情,股市取得正收益的概率也较大,目前或已是配置银行理财的不错时机。

其实,自2022年12月中旬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已经悄然重回在上升通道中。对此,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分析表示,2022年12月中旬过后,债券逐步企稳、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加大,为市场情绪的修复和银行理财净值企稳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他还表示,净值的持续修复是理财购买者信心修复的前提和基础。结合理财净值走势及修复进展看,中性条件下,预计到春节前后的时间点,有望逐步看到理财持有规模回升。

国泰君安证券也认为,当前是配置银行理财产品的较好时机。一方面,理财产品相对纯债基金整体收益率稳定,仍然是居民理财配置的首选;另一方面,目前债券收益率已具备较强的吸引力,随着后续债市逐步企稳,理财产品的净值也将随之修复。

“鉴于此前净值跌幅较大,当前的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幅度仍较为有限,大部分投资者持仓收益率依然不理想。”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本报记者指出,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与债市、股市表现均有较大关系,展望后期,由于股市表现更加难以预料,理财产品净值涨跌趋势也难以预判,但从长期来看,整体会呈现出波动式上涨趋势。

投资者教育仍需要提升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此次银行理财所经历的“破净潮”“赎回潮”,反映出行业一定弊端。

北京道誉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利明看来示,资管新规之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特别是低风险客户,对于产品收益变化很敏感,一旦收益大幅下降,便会进行赎回,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应做好客户的及时沟通和安抚,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客户对于风险及收益波动有全面理解认识,面对市场波动避免产生恐慌或集中赎回,甚至产生赎回‘踩踏’行为。”

而在本报记者对理财购买群体的采访中,也普遍确实存在对产品相关信息、风险等级意识不清晰的存在,甚至对资管新规之后。银行了理财“保本”仍寄存希冀,及理解不充分的现象。

从归纳原因来看,多数是由于此前曾购买过同系列产品,且并未出现过亏损现象进而继续跟进;基于对银行、及熟悉理财经理的信任被推荐购买,并未核实信息;对理财净值型转型理解不充分,认为仅因监管要求,无法在合同上标注“保本保息”,银行仍默认存在此责任等。

此外,也有银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也不排除银行理财销售人员在从业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概念的营销“话术”现象,比如,将过往从未亏损的历史业绩呈现暗示购买者等。

同时,刘银平也表示,在资管新规元年之际,遭遇到股市、债市的双重震荡,导致理财产品收益不佳,确实很多投资者无法接受净值大幅波动的理财产品,而与金融机构的摩擦增多。

不过,理财公司也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仍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让投资者全面了解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因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而过于焦虑,另一方面在资产配置方面要更加谨慎,完善产品风险披露机制,向投资者提供适合其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

编辑:舰长

标签: 银行理财 投资者教育 继续持有 跌破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