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焦点热议:连续三年下台阶!清盘基金存续年限下降,发生了什么?

2022-08-06 20:02:29 来源:中国基金报

实习生 周倬睿

在公募基金数量超过1万只、经历去年新基金发行大年后,今年A股的剧烈震荡也加大了基金清盘的速度。截至8月6日,2022年清盘基金数量111只,平均存续3.4年,已经是连续三年下台阶。清盘基金中有10只产品存续时间还不足一年,拉低了清盘基金的存续年限。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牛市尾部或弱市中成立的新基金,更容易在净值下跌中触及清盘线,基金的生命周期缩短。不过,公募基金行业以维护持有人利益为核心,通过不断提升投研能力,持续完善产品发行和退出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发行大年后

再现次新基金陆续清盘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今年以来全市场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111只,再次突破了百只关口。其中,在2022年以来股市大跌中,运作不满1年就宣告清盘的基金数量就有10只,有7只为权益类基金。

从近年来运作不满一年就清盘的基金来看,在股债市场大跌中,投资者对次新基金的表现更加没有耐心:2017年-2018年清盘的一年期以内次新基金数量都超过了40只,2021年新能源结构性行情中,32只清盘的次新基金中18只为权益类基金。

谈及市场巨震中次新基金密集清盘的现象,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成立于弱市的新基金,在建仓期打开后,可能存在被大比例赎回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在认购期间,有不少基金参与该基金的目的并不是长期持有,或是“帮忙”等短线思路导致。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也分析认为,一方面,市场波动加大前,通常都会经历一段不错的行情,基金的发行会更容易,新基金的数量会明显增加,当市场波动加大后,更大的基数也会加大次新基金清盘的数量;另一方面,很多次新基金可能发在高点,产品又没有较长时间的业绩说服力,在波动加大时更容易被投资者遗弃。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表示,部分在牛市尾部发售的新基金在高位建仓,导致基金净值在市场牛熊转换期间大幅度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大量赎回份额,基金规模迅速缩水,不得不选择清盘;而在熊市行情中发行的基金,投资者申购热情降低,基金规模长期低迷,并出现低于清盘线的情况,从而使部分新基金被迫清盘,所以新基金清盘的绝对数量会有所上升。

“市场处于高位时,基民申购情绪高涨,部分基金公司便在高位发行基金,导致基金刚发行便遇到了下跌行情,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清盘基金的数量上升,导致了成立一年期以内的新基金清盘数量陡增,但其占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相关人士称。

清盘基金平均存续3.4年

连续三年下台阶

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今年以来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111只,已经是连续5年突破百只关口。从清盘基金的存续时间看,今年清盘的基金平均存续3.4年,相比2020年-2021年的4.29年、3.51年,已经是连续三年下台阶。

从历年清盘基金的数量看,与基础市场的走势也密切相关:在2017年债市下跌中,97只基金告别市场,其中有59只是债券型基金,23只还是成立不满一年的次新债基;而在2018年股市熊市中,更有378只基金清盘,权益类基金多达282只,当年清盘的44只不满一年的新基金中,权益类基金23只,也占据多数。

谈及上述现象,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一般来说,清盘基金的类型与对应的市场表现不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对于股票型基金容易出现清盘情形较为严重时,往往是股市表现较为不佳的时点,对于债券型基金则是债市表现较为不佳的时点。因为清盘基金一般具备业绩不佳、策略劣势显现明显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容易在对应的市场环境不佳时出现。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池云飞也认为,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一些业绩表现不佳的小微基金更难吸引投资者,也更容易被清盘。此外,市场牛转熊及发行大年之后这一现象也容易加剧。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股债市场波动与基金清盘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清盘基金的生命周期无明显关系。据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观察,清盘基金数量与中证800涨跌幅成反向关系,从历史上看,如果中证800表现越差,清盘基金数量通常越多,但与中债指数关联性较弱。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分析,一方面,在行情不好的年份里,部分基金会因为业绩差、投资者赎回的“戴维斯双杀”,导致基金规模长期缩水在清盘线以下,所以被迫清盘;另一方面,市场环境较差时,基金管理人也会反思公司的产品线,主动清盘部分风险暴露大或是不适合当前市场的基金产品。“行情较差时,两者叠加共同导致了清盘基金数量增加。”

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

完善基金发行和退出机制

从上述基金清盘规律看,在市场较好时,基金清盘较少,且清盘基金多是运作多年、业绩乏力的老基金;而在股债市场大幅波动或长久低迷中,清盘基金的存续年限锐减,更多新基金成立不足1年就退出。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从上述公募基金清盘现象看,公募基金退出机制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基金行业要以维护持有人利益、提升公募投研能力为核心,进一步统筹产品布局、发行时点和基金清盘制度,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目前公募产品在退出方式上,主要有小规模基金清盘、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不符合监管要求清盘、基金合同期满清盘等几种情况,部分情况具有改进的空间。

“基金清盘的设置,核心要将持有人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该基金经理称,比如对于规模5000万清盘要求,可以适当降低金额,但是一旦到了相应金额应该实行严格的清盘制度;对于业绩也应该进行一定的考核限制,比如连续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无法给持有人一个合理的业绩回报,也要求实行强制清盘。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池云飞也认为,对一部分业绩竞争力不高、未适应新市场环境的基金,妥善地进行清盘能释放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资源,是基金市场成熟的表现,要乐观看待这一现象。当然,基金管理人也要多反思原因,更合理安排基金的发行节奏和产品线布局,加强对老基金的投研支持和持营维护,不断地推出新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以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表示,基金公司发行产品应从持有人利益出发,打造更专业、更精品、更细致的产品线,注重长期投资规划,明确基金产品的长期投资目标和风险收益特征,而不要追求短期的市场热点。其次,基金公司应当在市场行情火热时对新发基金数量有所管控,避免接连发行策略定位同质化高的基金,不要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最后,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管理好投资者预期,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标签: 公募基金 基金清盘 研究中心 基金公司 连续三年